骨密度检查
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,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,以克/每立方厘米表示,是一个绝对值。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,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,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。
T值是一个相对值,正常参考值在-1和+1之间。当T值低于-2.5时为不正常。骨密度,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,反映骨质疏松程度,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。由于测量方法的日益改进和先进软件的开发,使该方法可用于不同部位,测量精度显著提高。除可诊断骨质疏松症之外,尚可用于临床药效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,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。
目录:
1.检查须知
2.检查项目
3.正常指标分析
4.检查过程
5.不适宜人群
6.延伸阅读
检查过程
骨密度检查需要患者脱去鞋袜,露出脚后跟,直接与探头接触,配合医生采取不同的检查方式:
1.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: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,分别测量股骨近端、Ward三角区和大粗隆等处的骨密度。可测定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,精度比较高,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小。
2.定量骨超声测定法:患者将足跟置于恒温水槽中,在跟骨的一端发射低频脉冲超声波。
3.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法:患者取坐位,测量部位为桡骨远端1/3处。一般右手为主的人测量左前臂,“左撇子”测量右前臂。该法不能测定髋骨及中轴骨(脊椎骨)的骨密度。
4.定量CT:准确测定特定部位的骨矿密度,适用于观察骨质疏松引发的位于脊柱、股骨颈和桡骨远端等富含海绵骨的部位的骨折。